題詩寄汝非無意 莫負青春取自慚語出明代于謙《示冕》。于謙為兒子阿冕作詩,以作為他十三歲的生日禮物,他欣慰于阿冕“好親燈光研經史,勤向庭闈奉旨甘”,同時還勉勵阿冕努力上進、把握當下,“莫負青春取自慚
白發無憑吾老矣 青春不再汝知乎語出宋代余良弼《教子詩》。中國的父親從來都是頂天立地的,他們把責任裝在心里,把家國扛在肩上,把兒女牽在手中。他們一路勤勞,一生擔當,從小青年變成大丈夫,從大好青春走向
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語出宋代朱熹《勸學文》。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,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,持續累積而成;決定去做的那一刻是哪一刻呢,就是下決心的那一刻。這應該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當下。朱熹說,“勿謂今
自小多才學 平生志氣高語出宋代汪洙《神童詩》。汪洙自幼能詩,被譽為“神童”,他詠志勸學的作品被編錄成集,稱為《神童詩》。汪洙“自小多才學,平生志氣高”,他認為“少小須勤學”“學問勤中得”,別人擁有
自古功名屬少年語出宋代陸游《長相思·五之三》。提及青春年少,應與平庸相斥。青春意味著“白日不到處,青春恰自來”的朝氣,意味著“志之所趨,無遠弗屆,窮山距海,不能限也”的志氣,意味著“躍馬揚鞭在當下
窮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踐其實語出宋代黃榦《朱文公行狀》。朱熹做學問,大致通過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,掌握其內在規律,并自我檢束,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。黃榦在介紹朱熹的治學特點時,說“熹為學,大抵窮理以致其